close

        仙景李氏大家族源自南宋初的參知政事 (僅次宰相的重臣)李邴,AD.1129年李邴與宰相呂頤浩政論

不合請辭,以資政殿學士退隱泉州。早先,他以文章詞翰享譽朝野,南寓泉州後,更是名重一方。朱熹的父親朱松曾拜為門生;朱熹24歲初試同安縣主簿,李邴已逝,他也時常登門請教李邴長子李縝(年長朱熹21歲);因而李邴孫輩多人名列朱熹門生。由於朱熹對李邴家世的瞭解,知道李家世代任官都能恪守「清白」家訓,乃有「清白賢相」祠堂匾額的題贈。因此,李邴後裔常自稱「清白家」;各地祠堂也都高懸「清白賢相」匾額。
      有關「仙景」堂號的由來,三峽族譜說是「宋高宗嘗觀賞堂前風光,讚稱此地美如仙景,由是以仙景為南下本姓之灯號。」安溪祥雲族譜就沒有這樣的解釋。依我的觀察,宋高宗並沒有到泉州跟李邴互動的史料訊息;朝廷跟李邴的關係,實際上也十分冷淡。我們的族譜世系及譜牒,都以李邴的祖父李景山為首,我認為這就是「仙景」由來的玄機所在。我們家的家祭, 「作忌」(父母去世紀念日祭事)只到祖父母,曾祖父母以上祖先合併作春秋二祭。南宋初,山東鉅野老家淪陷,李邴攜帶自家眷屬南遷泉州,「作忌」作到祖父景山公,與人論述家族,自然會提「先祖景山」,簡縮則成「先景」,通俗化就成「仙景」或「仙境」。我相信文學根柢深厚的李邴,不無可能就此塑造家族密碼而成「灯號」。綜觀泉州週遭七、八個縣市,諸多取名「仙景」或「仙境」的小地名,幾乎多有李姓聚落(純李或雜姓);我覺得這些現象絶非偶然。
      我們家族在北宋期間居住山東鉅野(今嘉祥縣紙坊鎮,附近有武梁祠、曾子庙),在泉州住兩代,南安住兩代,第7世李嘉龍遷入安溪,直到第23世玉樹公(李國開/53歲/1760)攜三子茂焻(18歲)隨眾多族親來三角湧墾荒,居住公館尾(四社公館─福安宮左廂房的尾端)。來台第3世克尚公建置祖厝在今長福橋下,有五龍,卅二間房,1895年日軍攻佔三角湧,曾據部分房舍為營房。1911年被颱風洪流沖失,來台第6世曾祖鴻卿公新建土塊磚木構二樓街屋於新市場前(民權街10號),是三峽最早的二樓街屋。1989年我父出售民權街屋,遷居光明路現址。
      我們的祖先在宋代以前,幾乎代代都憑科舉官俸生活,南宋末,遷入安溪鄉野之後,改業務農,間有數代,生活拮据。在安溪的
世代大多農,並維持初識文章的縣學生員程度,生活小康自足。來台第2世祖茂焻公至41歲才娶南崁徐氏祖媽(17歲),乾隆末,成家生計之難,於此可見。第3世克尚公除了農田基業外,還兼作小額生活工藝品買賣,經濟稍見寬裕。道光13年(1833)台北大地震,上帝公庙震毀,他跟族親克捷提倡重修,並募集祭祀基金供族親週轉孳息,乃至購置田產地業,公業寖至豐碩。自1845年始,克尚公以至我祖章榮公,凡五代掌管祭祀公業,足見我家在族親中的地位。章榮公畢業於日本國語學校師範科,服務三峽公學校卅年,任職至校長;台灣光復後,籌設三峽初中,為首任校長。1949-1955年,連任三屆三峽鎮長。享年101歲,為地方耆宿。1974年重修《仙景清白家李氏族譜》,中肯紀錄來台歷代族親身世,對家族歷史的保存有卓越貢獻! 
      從歷史文獻可知,文肅公李邴為五代後漢宰相、宋初兵部尚書李濤六世孫;李濤為大唐宗室郇王李禕(高祖李淵六叔)十一世孫;所以,我們是屬隴西衍派,大唐宗室,不是皇室後裔。閩、台有諸多宗親號稱「唐江王」、「火德公」或「五山君懷公」後裔,族系跟我們相距甚遠;台灣光復初期,省府新聞局曾發布訊息,說台省望族「景仙李氏」是李綱後裔,資訊混淆錯亂。我們身為仙景李氏大家族成員,就有義務認識自己的族系背景,才不至人云亦云,誤攀枝葉,貽笑大方。 
 
【這是為作者子侄輩家族社團寫的提示性文章,宗親若需要,可節錄採用。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-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