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李俊英 撰
 
一.衍派源流及解題
    清白家仙景李氏衍自隴西李氏,遠祖李禕是唐高祖李淵的六叔,受追封郇王,族系以「郇王房」列載《新唐書﹒宗室世系表》卷:70。李禕十一世孫李濤(898-961)為五代後漢宰相,宋初兵部尚書。李濤五世孫李昭玘(1053?-1116)少時文章與晁補之齊名,受知蘇東坡,歷官起居舍人,遭黨禍除官,遺著《樂靜集》收列《四庫全書》。胞姪李邴(1085-1146)受學於伯父樂靜先生,得其真傳,文章精確典麗,世推中興第一;高宗南渡,苗劉政變,他不顧生死、奮烈折兇,運籌中外,復辟成功。帝褒其忠,擢為參政,奈何政論與宰相不合,終以資政殿學士請祠退隱泉州。朱熹(1130-1200)有感於邴公藻飾治具,富贍雄特,精能華妙,奇絕群倫;復能於國難猝發,毅然撥亂反正,竭股肱之力以成忠君大節,正是士君子立世之所難,而適足以名世於無窮者!(商務版.四庫全書:1145-583《晦庵集》卷76:39,<雲龕李公文集序>)對「功成不居,退老江海」的李邴,朱熹稱颂他是「清白賢相」,並且題贈他的子孫。因此,李邴後裔就有「清白家仙景李氏」的稱號,簡稱「仙景李氏」「仙景李」。

    仙景李氏的始祖是李邴,但世系表卻始自他的祖父李景山。原因可能出在傳統家祭(作忌)僅及於祖考,曾、高祖以上併同歷代祖先,行春、秋二祭。李邴南下泉州時,家祭應還及於景山公,因此,世系以景山公為首,稱「景山公系」。
   「仙景」堂號的命名取用,依族譜記述是:宋高宗嘗觀賞堂前風光,讚稱此地美如仙景,由是以「仙景」為南下本姓之燈號。惟據史料觀察,李邴南下隱寓泉州的17年間,宋高宗未曾有親駕泉南或會見李邴的訊息資料;族譜記述的信度頗堪質疑。筆者反倒懷疑「仙景」是李邴或子孫設計出來的族系標籤。因為族系祖先以景山公為首,縮簡而稱「先景」,通俗化就成「仙景」;稍後有的異化作「仙境」。「仙景李」聚居的地方自然有可能被命名為「仙景」或「仙境」;安溪龍涓「仙景李氏」在南宋末遷入秀溪「鐵湖山麓」,就依南安祖地名稱呼附近為「仙景」;清乾隆22(1757)《安溪縣志》〈縣境全圖〉龍涓有「仙景山」,〈坊鄉志〉龍涓里有「仙景鄉」,就是明顯的例子。至於南安祖地「仙景」,筆者考察就在現今泉州市鯉城區浮橋鎮仙景村;距離李邴墓址「石鼓山之原」(今名:高山村)不到1.5公里。
 
二.李邴相關資料及遺蹟
    曾於宋高宗、孝宗朝久備史官,入翰林,拜右丞相的周必大(1126-1204),退休後應李邴孫李訦請託,在嘉泰4年(1201)親筆書撰〈李邴神道碑〉,透露許多李邴家族的重要訊息。有關籍里,他說:李邴的高曾祖都葬在濟陰(山東荷澤);伯祖殿中丞景圭及祖父駕部郎中景山葬任城(山東濟寧),所以李邴是鉅野人。(商務四庫:1147-735《文忠集》卷69:12)但《宋史》本傳卻說他是任城人。任城、鉅野都屬濟州;州治在鉅野。另據清道光23(1843)徐宗幹《濟州金石志》記載,嘉祥縣(南12公里)紫雲山下出土「宋殿中丞李君誌銘蓋」,上刻篆書「宋故殿中丞李君誌銘」九字。(原書,卷7:39,現藏中研院史語所;台北新文豐《石刻史料新編》第二輯,第13冊,總頁9668 ,影印本;清宣統3(1911)《山東通志》卷152;藝文志10;石4; 濟寧州。採錄標題,省略註記)從此得知,李邴山東原鄉在嘉祥縣紙坊鎮;現在附近還散布好幾個李氏村莊。該地附近為北宋任城、鉅野兩縣交界,金皇統7年(1147)新置嘉祥縣。北宋同署鉅野人的「蘇門四學士」晁補之,少時文章與李昭玘同負盛名,是附近王堌堆鄉人。安溪龍涓仙景李氏說:鉅野縣城南北各20里的「李家堂」「李家海」是李邴南遷前的祖地,應屬無稽之談。(1989《安溪縣龍涓仙景李氏宗祠重修紀念特刊》頁:1及6 )
    神道碑記載:李邴葬南安縣石鼓山之原。族譜說:葬在南邑三十四都,土名峨山鄉,與晉邑杏林吳家毗連,為兩邑交界,名曰石鼓仙仔,化形曰落水金龜,里人稱曰太師埔。(長子縝墓伴侍百餘步外)左肩去三里遠,乃是裔孫李衷一墓;右邊去四五里遠,即是撞掛(龍涓特刊作樟樹)宮連前埔蘇家鄉為界。查南邑三十四都在官橋鎮,與泉州直線距離20公里,且無前舉相關地名,似應排除。晉江三十四都,宋代為興賢里,原屬南安縣轄,在縣(府城)西南3里。有鼓雷山,山上有石如鼓,扣之如雷,故名(叢刊本.1990《晉江縣志》山川.卷1);現為泉州市鯉城區浮橋鎮高山村(高點僅海拔13米);村北1.5公里就是仙景村。筆者實地訪查,一位八十歲耆老說,當地叫「guei-san」,以前有很多大石,已被採石剷除。村有古廟,門額掛匾曰「雷山古地」;山尾13號旁另有小祠「雷山殿」,供奉雷神。據說,古時郡守常在此山設壇祈雨(明萬曆《泉州府志》卷2:5,鼓雷山註語),才有這地名。那麼,縣志說「有石如鼓,扣之如雷」應是一種附會解說。筆者懷疑此地是志書所說郡治西南的「莪山」;李邴以其石上下相承如鼓,命名
石鼓;後因郡守設雩壇祈雨,又名鼓雷山;近代依古名土音訂名高山(村內高點僅海拔13米)。
    明嘉靖17年(1538)冬,廣東番禺令惠安李愷撰<祭始祖宋太師文肅公墓文>說,他去年冬天敘譜合族探視祖墳,驚見現場「荒碑斷碣…」跟古傳資料所述的盛況大相逕庭,「憤邱墳之見欺,懼靈爽之震驚,卜祭告於久曠,是固情之不能以已。」,經過告官求助,於是他說「今距宋將五(四)百年矣,前朝賜隧之區,先相藏骨之地,表而樹之,僅一見於今郡侯方四川焉!邱墳生色,精爽如見……」。埋骨近四百年,已成荒碑斷碣的李邴墓,幸經李愷奔走搶救,才首度獲得泉州知府方四川出面整修,樹碑表揚。這次重修距今又已接近五百年,世代交替,各地房系枯榮相迭,始祖邱墳確址難尋,希望能夠連繫到泉州晉江宗親──特別是明萬曆理學大師李光縉(衷一先生,1566-1640?)後裔,或許有尋獲的一線生機。
    南宋紹興年間(1131-1162)的李邴宅,《福建通志》《泉州府志》《晉江縣志》古蹟志‧宋宅,都說:李邴宅在縣學前蔡巷(北宋右司諫錢熙宅之北);今祠在第三巷(袞繡舖後)。仙景李氏族譜記載:明嘉靖17年(1538),惠安李愷敘譜合族後曾蒞祠廟祭祖。乾隆6年(1741),呂宋哈嗶嘽晉裔李喜字光麟,費千金買東門內第三巷黃家大厝,重修文肅公宗祠。嘉慶16年(1811),安溪福壽房李明易倡首重修;宣統3年(1911),惠安李慕韓、安溪祥雲李維珍募捐重修,民國3年(1914)落成祭奠。祠堂文聯:
    袞繡鼎新廓仙景規模,春嘗秋薦永奠千年俎豆;
    人文濟美踵太師奕葉,瓊林杏苑長昭萬古冠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 永春州知州 杜昌丁 拜撰
    輪奐靄香梅,秀奪溫陵歸西隴;
    盤根開仙李,枝分鉅野耀東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 進士 長泰縣 林 榮 拜撰
    帝室樹勛四代血食光社稷; (註:「四代」當指宋元明清。)
    聖宮崇祀千秋俎豆享蒸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晉邑裔孫 李世忠 敬献
    晉水清溪長泰濟州綿世澤;
    惠南德化同安袞繡振家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惠邑 舉人學正 李 廊 敬題
    由宋功以溯祖德,柱史流芳,克紹先朝簪笏;
    念譜系而連雲礽,溫陵重建,宏開百代文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 泉州府教授 彭 莪 拜撰
    第三巷仙景李氏宗祠聽說在中共建政後被充當政府某單位庫房,文革前附近人稱它「破李」,料想建物必已十分殘破,晚近沿路新建許多樓房,宗祠恐已不保。筆者殷切寄望泉州市政府重視歷史文物古蹟的保護,協助重建南宋資政殿學士累贈太師李邴(文肅公)的宗祠。
泉州市街在南宋期間曾有三座牌坊的樹立跟李邴家族相關:
   1.良弼坊──李邴居宅在,故名。
   2.挺烈坊──為李邴孫戶部侍郎訦立。
   3.献規坊──郡守程卓為傅伯成(顯謨閣直學士,李邴外孫)立。
以上三坊在鼎甲坊,南抵通淮門街。(《晋江縣志》城中坊.宋坊 )
 
三.後裔及其分布
    周必大〈李邴神道碑〉說:李邴有五子:
   1.縝─字伯玉,號萬如居士,歷官福建轉運司主管文字、泉州南外敦宗院(主管)、福州通判;秩終朝請大夫。墓葬李邴墓之北百餘步,朱熹撰墓碣銘。有二子:諫(承務郎,13歲卒)、訥(號晋樸,從事郎,福州長樂縣主簿,卜居南安十八都小羅溪仙仔宮左畔─現屬羅東鎮轄)。收堂兄詵次子啟宗為嗣,生二子:嘉龍(入安溪始祖)、嘉義(仍居十八都原址)。嘉龍生四子:玄祖(龍涓仙景)、玄文(原居龍涓秀溪,遷同安淡溪)、玄理(龍涓西庚)、玄傑(湖頭南庄)。目前所知,文肅公長房後裔主要分布安溪、南安、同安、永春、華安、長泰、德化、泉州、漳州、廈門、閩北福鼎、浙南平陽及台灣台北、彰化、東南亞各地。
   2.維─字伯誠,號古愚(?),淳熙初(1174)知廣東南恩州 (廣東《陽江志.三》卷21,職官表;《恩平縣志.三》職官二.名宦 );秩終宣教郎,贈朝奉大夫。仙景李氏族譜說他生於政和5年(1115),卒於紹興13年(1143),享年29歲,無嗣,純為無稽之談。他搶先大哥,在未滿17歲就生了長子詵(1126-1175,李邴長孫),字先之,承議郎,歷官莆田丞、廣府周自強機幕、饒州通判(命下而卒)。葬南安禮順鄉之原。詵有三子:承宗(不仕)、啟宗(字子勉,從事郎,漳州錄事參軍,承嗣長房叔李訥)、亢宗 (1166?-1227?,字子能,以叔訦郊恩補官,歷官福州寧德尉、潭州長沙縣丞;秩終從事郎。朱熹學生,與陳宓友善。臨終,請宓為其父撰誌銘,且命獨子彰從學於宓。) 詵有三孫:竦、翊、彰。(續修四庫全書:1319冊《復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》卷22:546) 目前所知,文肅公次房亢宗公後裔主要分布晋江、惠安、泉州、廣東博羅及台灣、東南亞各地。李維其他兒子缺乏資料辨識,評述從缺。
   3.紀─ 以疾廢。
   4.綸─字世美,以父仕任官,所至有清操;終朝奉大夫。淳熙初,提舉廣東常平(調度米糧物資之財務官員)日,適伯誠(二哥)出守恩平,酌於江濱,兄弟相勵以清白。綸公曰:「倘負君民,有如此水!」遂投杯於河。時河流洶洶,杯停不沒者久之,觀者莫不驚嘆。民歌之曰:「石門之水清且清,晉吏一歃千古榮(典岀自吳隱之酌貪泉);爭如李公投杯盟,江流洶洶杯停停!」(《福建通誌》卷45:10;《方輿覽勝》卷37:12 )各地仙景李氏族譜傳抄本房世系:綸→詵→亢宗→……→泉州熙春李氏、惠安北門李氏。恐為明嘉靖(1522)以前誤傳,詳參上文李維房系介紹。綸公之子因缺資料指認,後裔狀況難予評述。
   5.紃─承議郎,以疾不仕,遇子恩累贈太中大夫。他的兒子李訦(1144-1220),字誠之,號臞庵,依祖蔭補承務郎,以著述吏能數獲上官薦舉,歷官至寶文閣待制,秩終通議大夫,爵隴西縣開國伯,食邑八百戶。真德秀(1177-1235)撰墓誌銘表揚他:「公生中原名族,能以文學政事世其家,而清白廉介之節,終其身不少變;立朝正色,能言人之所不敢言,……公其可謂剛正篤實之士矣。」又因為祖父邴公初諡「文敏」,不符合他的忠節勛績,事隔多年,李訦身列朝官就據理力爭,大約在寧宗嘉泰、開禧間(1205前後)獲得改諡「文肅」;文肅公遺稿「草堂前後集」百卷久未刊布,恐日久散逸,就在黃州鐫刻出版,並請朱熹作序;文肅公的墓缺少碑銘,特請周益公撰文,且蒙親書;文肅公寓居泉州,因居家簡陋偏僻,曾想改善終難如願。李訦退休後,就在豫章(江西南昌)買田築屋,給廳堂取名:「成志」,讓次子洪宗居住。從以上四件事跡,真德秀認為李訦「凡子孫所以顯揚先烈而繼其志者,靡不竭盡其力,可謂能孝矣。」從此,我們得知仙景李氏(第五房)在江西南昌有一旁支。本房世系:紃→訦→慶宗(早世)、洪宗(承務郎,監福州嶺口倉)→龕(迪功郎,新興化軍莆田縣主簿)、集、壽。( 商務.四庫全書1174-663《西山文集》卷42:11 )歷史上有一些資料說李邴有四子,獨缺李紃,就是仙景李氏族譜也說李訦是三房李紀之子。這些錯誤訊息,經過周益公神道碑的鐵證比對,都可一筆塗銷。李紃之子當不只李訦一人,惟缺資料可以指認,只能從略。
    神道碑記載:李邴有孫男十四人(依年長排序):詵(承議郎)、讜(承奉郎)、諤(從事郎)、諫(承務郎,夭)、誼(朝散郎)、謙(承務郎)、訥(從事郎)、訦(朝奉大夫→通議大夫)、說(通事郎)、訢(從事郎)、訁豈(將仕郎)、詠、訁乃、諝。其中除上文引述四者外,還有十人不能確知所從屬房次。現今所知的仙景李氏,實際大都屬李邴長孫李詵(仙景5世)的後裔;在元、明時代,安溪李嘉龍(仙景7世)後裔歷世各房旁支,也有不少族親因遷徙譜牒失記或因災變譜牒遺失而失聯。由此可見,閩南泉、漳一帶的李氏,還有很多屬於李邴的後裔,只因缺乏譜牒維繫而成迷源宗族;其中,有些家族有可能附會訛傳,或被自以為是的冒牌專家誤導而歸屬其他宗派。泉州西門外的石坑,以前屬南安縣三都,廈大歷史教授莊為璣說李邴居住該地( 1985《晋江新志.下》頁329),目前還剩三戶仙景李氏定居,原藏有古傳族譜篇帙很厚,文革時被燬,現已不知傳衍世系房別。
 
四.結論
    仙景李氏最早確認李邴為始祖的是泉州熙春(通政巷)李氏,明嘉靖16年(1537)引導惠安李愷認祖歸宗。安溪仙景李氏原先自認是唐江王後裔,乾隆6年(1741)呂宋晋裔李喜捐資千金重修第三巷李邴宗祠,並將契券委交龍涓宗長收管後,龍涓李氏才修改認知,在唐江王下增列李邴進去,資訊含混錯雜直到晚近(1989,《龍涓宗祠重修特刊》)。湖頭玄傑房李氏原先也秉持龍涓認知,直到乾隆23年(1758)李克欣參加泉州第三巷李邴宗祠祭祖,謄錄熙春譜牒,才修正錯誤認知。台灣三峽仙景李氏原以為李邴是唐江王、火德公後裔,直到近年筆者深入推究,才全面廓清族系祖源認知。1960年代,台灣省文獻會發布錯誤訊息說:「景仙李氏」是南宋李綱的後裔。此後,媒體、學界及族譜編纂業者囫圇引載,以訛傳訛,混淆認知至鉅。筆者歷數這些祖源認知的轉變,就是希望泉、漳一帶的迷源宗親,特別是歷史上沾染有仙景李氏色彩,諸如:居住地名為「仙景」或「仙境」(乾隆《晋江縣志》13都24都31都;安溪官橋;南安石井 );住地附近有「石鼓山」「高山」地名(晋江青陽、新店);祖上傳聞典故人物跟仙景李氏譜牒記述有交集的(晋江安海庄頭李氏祖有仙景8 世李應午進士、應魁兄弟;青陽內透李氏始祖默齋公跟仙景李氏木齋公相似,祠堂楹聯「玉堂勛卿皆尚世」跟李邴二度入翰林相關,「古李」跟李愷《祭始祖墓文》提到李邴之子「古愚」相關 ),應審慎評估祖源認定,不要人云亦云,徒教祖宗遺恨九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-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