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覆石井李金表宗親的公開信
金表宗長 :
      您好 ! 您在2011.8.20 寄出的信,直到 11月初才遞入我的信箱。其間的延擱,令人不解 ?
      猶記2009.5.25 傍晚──我參加"海峽論壇"宗親懇親會行程的最後一晚,在石井街區的一家賓館,我們在電話裡曾有過一番交談。我也交代過櫃檯轉交一份<隴西清白家仙 景李氏述源>的論文(發表於:台灣李氏宗祠,《台灣李氏宗祠建祠四十週年慶典特刊》,台北市,2008/特刊曾贈送閩南李氏宗親聯誼會)給您,真想 聽聽您的指教。

      經過"海峽論壇"的宗親訪視,我領教到宗族領域攻伐的恐怖現實。這種族系領域攻奪的原始動機,著實令人費解;領域攻奪的手段卻是極度的愚妄與粗鄙──儘管用心出自無心或有意。
      從可靠的史料記載,仙景李氏出自隴西大唐皇系的宗室──郇王李禕。郇王十一世孫李濤為五代後漢宰 相、宋初兵部尚書;李濤五世孫李昭玘,受知蘇軾,哲宗朝歷官提點永興、京西、京東路刑獄,坐元符黨奪官;徽宗朝起為起居舍人,崇寧初,遭謗罷入黨籍;著有 《樂靜集》。昭玘侄李邴,徽宗崇寧五年進士,歷官翰林學士,掌內外制,帝稱得人。高宗時為兵部侍郎,兼直學士院,遇苗、劉事變,不畏折衝,密謀復辟,功成 再除翰林學士、端明殿學士,同簽書樞密院事。高宗復辟御朝,遷尚書左丞,改參知政事。後因與宰相呂頤浩政論不合,以資政殿學士領宮觀,退隱泉州。高宗紹興 十六年(1146)卒,享年62歲。孝宗淳熙初(1174),追諡文敏;寧宗開禧間(1205-1207)改諡文肅。有子五人(縝維紀綸紃),孫十四人, 其中:李詵(1126-1175),承議郎,饒州通判;李讜,承奉郎;李諤,從事郎;李諫,承務郎;李誼,朝散郎,建康通判;李謙,承務郎;李訥,從事 郎;李訦(1144-1220),通議大夫(正四品官),寶文閣待制,爵隴西縣開國伯,食邑八百戶;李說,通事郎;李訢,從事郎;李言豈,將仕郎。共有 11人署郎授官。 (以上參閱《宋史》李濤、李昭玘、李邴本傳;周必大《文忠集》卷69:<李邴神道碑>;真德秀《真西山文集》卷42:<通議大夫寶文閣 待制李公墓誌銘>)
      南安、晉江、同安等地李氏,盛傳閩南始祖五山君懷公(1141-1209);泉州浮橋李氏則稱始自君迭公,為君懷公之弟;安溪湖頭等地則傳始自君達公,為君懷公堂兄。閩西上杭、永定一帶,更盛傳閩粵始祖火德公(1184-1270)。所謂「始祖」,常是觸發族系滾雪效應膨脹的動能。君懷公生於南宋高宗紹興11年,時代跟李邴孫輩相當,人口比率約1:14。火德公的時代跟李邴曾孫輩相當, 人口比率約1:21(假設隔代增生1,5倍)。君懷公後裔為肇基祖冠號「閩南始祖」,原本無可厚非, 但常人常易誤判以為君懷公就是閩南地區李氏的始祖。同樣道理,火德公後裔為肇基祖冠號「閩粵始祖」,也導致常人誤判火德公是閩粵地區的李氏始祖。這 種無底限的糊弄概括認知,為某些造勢族系締造了宗族領域獨霸的局面。這種龐大族系的系統結構,常隱藏許多人為的虛假編竄,既缺乏公正可靠的史料依據,也經 不起既有史實文獻的檢驗。但先入為主的觀念傳承,使某些缺乏足證或已可確認非屬的族裔仍堅持既往認知,不敢放棄他的族系神主牌。這種缺乏理性的盲目崇拜, 確實令人浩嘆噓唏不已! (請參閱《台灣李氏宗祠特刊》拙撰<從李氏譜牒看『閩粵始祖火德公』族裔源流> )
     「仙景李氏」嚴正地說,應該是隴西郇王房景山公系仙景派。仙景派實際則是南宋李邴的後裔。「仙景」是堂號,也稱燈號,又是地名;我卻當它是族系的密碼。我的解碼程式:先祖景山→先景→仙景 = 仙境。 從安溪縣龍涓鄉仙景(自然村)李氏「思源亭」碑文所記:堂號從南安祖地名曰「仙景李安府」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:福建省》<龍涓鄉.仙 景>條說:相傳龍涓仙景李氏自南安芙蓉仙景鄉遷此,以祖籍命名。族譜記述嘉龍公移居龍涓前,原居南安十八都小羅溪(今羅東鎮羅溪);該地南接梅山鎮 街區,舊地名即為「芙蓉」。惟當地未見「仙景鄉」地名。浮橋鎮仙景村原隸屬武榮(今豐州鎮),又靠近李邴埋骨地──石鼓山(又名:鼓雷山,今名高山村),我推定為仙景李氏南移泉州初期的祖居地。龍涓宗祠重修特刊<源宗追溯>說:宋帝御賜書齋名曰「仙景」。可知「仙景」源自特定意義的符號,往後形成地名,再因族親四散播遷而複製地名到各地;這個過程幾乎經歷將近900年的歲月。
     《晉江縣志》古蹟志/城中宅/宋宅:「太師李邴宅─在縣學前蔡巷;今祠在第三巷。」(福建地志丛刊/1990/卷12,p.273)同書 古蹟志/城中坊/宋坊:「良弼坊─李邴居宅在,故名。挺烈坊─為李邴孫戶部侍郎訦立。獻規坊─郡守程卓為傅伯成(邴外孫)立 。」(p.250)查李邴故宅原在東街蔡巷錢熙(北宋右司諫)故宅之北,遭火焚燬。清乾隆6年(1741)臘月,晉派裔孫呂宋哈嗶嘽李喜(光麟)用千金買 東門內第三巷(北段為金池路)袞繡舖黃家大厝作文肅公(李邴)宗祠 ─「仙景李氏宗祠」;嘉慶16年(1811)重修; 民國3年(1914)再重修落成。傳聞中共建政後,淪為某交通單位庫房,現況不明。莊為璣《晉江新志‧下》宋/政治人物說李邴「居南安.三都.石坑鄉。」 (1985/p.329)該村目前僅剩三戶屬仙景李氏,其中李必忠舊宅傳即李邴宅,建構形制不凡,大堂木柱可一人抱,惜於文革前燬於火。其父李清江善書 法,曾為廈門集美陳嘉賡掌會計;家傳巨帙族譜,文革時遭焚,族系已難考究。依府縣地志資料研判, 東街蔡巷為李邴故居的可信度最高,浮橋鎮仙景村、北峰鎮石坑村、府城南街熙春巷有可能是子孫輩分房後的居所。
      乾隆《晉江縣志》記載:13、24都,有『仙境鄉』;31都,有『仙鏡鄉』;後者,1990丛刊本縣志作『仙景鄉』。晉江市羅山鎮山仔村,幾乎為純李村, 家家宅門都署『仙境傳芳』,跟浮橋鎮仙景李氏同宗,卻傳說是君迭公族裔。乾隆《安溪縣志》龍涓仙景鄉即為「仙景李氏」;虎邱仙境寨,今稱 『仙景村』,卻說是鴻福李氏,屬君達公後裔。鴻福李氏跟冠會、大港頭的仙景李氏相鄰;鴻福李氏傳說來自龍涓玳瑅李氏,後者則對祖源無法確定。因此,虎邱仙 景村李氏說是君達公後裔,殆屬臆測之詞。此外,有『仙景村』地名的還有:1.南安市石井鎮 2.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3.長泰縣武安鎮4.漳州市芗城區石亭鎮等地,我推測這些地方應有李氏聚落,且屬李邴後裔。
      晉江市青陽『內透李』稱 『古李』,肇基祖『李木齋』,疑與李邴「仙景李氏」相關。明嘉靖16年(1537),廣東番禺令惠安李愷撰<祭始祖宋太師文肅公墓文>曾提到 『其時,為公之子伯玉、古愚諸公,守墳豈無其廬....』,「伯玉」是長子李縝的字,「古愚」疑是次子李維的別號。李邴的祖父李景山 (1017?-1079),號木齋,北宋神宗時歷官駕部郎中。《閩中理學淵源考》卷68,介紹明孝宗弘治間,長史李聰(別號木齋,世稱古李先生)家世學派 說:「李氏先世,自元季由府城東改築青陽,至公數世矣。」李邴故居即在「府城東」(東街蔡巷)。青陽『內透李』稱「始祖默(木)齋公于元季避亂,從永春遷入青陽翠山居住。」「永春」 顯然有所差訛。再者, 『內透李』的「古李」「木齋公」絕非明代的當地理學家李木齋(聰)古李先生,則至為明顯。 內透頂李的祠堂楹聯:「玉堂勛卿皆尚世;青陽古李是吾家。」「玉堂勛卿」跟李邴兩度入翰林,歷官參知政事(相階重臣)的地位相符。我高度懷疑青陽『內透 李』和晉江李木齋(聰)家族都是李邴後裔,也就是「仙景李氏」。
      安海李氏始祖稱『九承事』,『九承事』非人名,它表明是「承事郎」(八品官)位階的基層官吏,可能指排行老九;也可能指家族同輩有至少九個任「承事郎」, 他是第九位「承事郎」。李邴孫輩有11人署郎授官,符合近似條件。安海李氏第6世有李應午,「是宋淳祐戊戌科進士中式第十名」(陳仲初,《晉江風物‧姓氏 源流》,2001,p.46)。「仙景李氏」族譜:「八世祖 應午公,桂登公之次子也。淳祐十年(1250)庚戌進士,歷任國子監助教、司業,祀鄉賢。生有三男:長嵏公,次嵩公,三峯公。」查宋理宗「淳祐」共計12 年,其間干支有庚戌,沒有戊戌;李應午中式進士 『特奏名』,不是『第十名』;李應午生三子:嵏、嵩、峯,不是五子:有子、成子、正子、方子、明子;李應午有兄名應奎,奎星主文章,皇帝手書稱奎書、奎 章, 為取名勝選用字。「奎」同音字「魁」,為北斗第一星,古代科舉進士第一名稱「狀元」,又稱「魁甲」,也是命名首選用字。安海李氏作「應斗」,僅於字形近似 作呼應。從以上安海李氏有關李應午資訊的諸多瑕疵,顯示他們跟 「仙景李氏」主流族系的疏離過久,已接近迷源狀態;惟因「李應午」的影子而透露些許族系歸屬的訊息。
      明萬曆間,晉江理學名師李衷一(名光縉,字宗謙/1549-1622),列名在「仙景李氏」族譜譜牒李邴記事的末尾:「(李邴)墓葬在....石鼓山仔....里人稱曰太師埔。左肩去三(十)里遠,乃是裔孫李衷一墓。」 李衷一<儒林李氏族譜序>說:「吾家上世舊無譜牒,季父定安公嘗草創之,但記其名字生卒耳,未及詳也 。」晚年因侄輩之請而編譜, 「于是取定安公舊譜,反覆詳之,而復借薦紳家一二已刊之譜,以參得失之林。」「吾家代無顯人,不多仕宦,即宦有位,無崇階峻秩可烜赫于世,迺其樹蘗拔葵, 清白再世,上膺天子之封,廉吏何不可為,亦既昭揭而焜耀矣。」序中未見提敘始祖,顯然李衷一還不知道本家跟李邴族系的關係。 他特別著墨宋代三祖質庵公始搆自然軒,「質庵公初搆是居時,儒林(文庙)不在是;歷宋元及今,數遷始至。天順間,廟門猶西向,不由斯地;嘉靖初,更而南 之,得門而入杏壇,闕里在目中矣。」因此, 李衷一率喜自稱儒林人,且稱其家為「儒林李氏」。「吾家以易學名,莫如實渠公,而主政公、長史公繼之;質庵公肇基其跡,實渠公倡明其道,主政公、長史公濬 發其源,自是而儒林不虛矣 。」"主政公"疑即光縉父李仁,曾為戶部主事。"長史公"疑即李木齋(聰)。後者年紀大逾前者三四十歲。李衷一在<書藏序略>暢談他所營造菟裘之丘,命名『仙景山』,赫然與李邴族系密碼 『仙景』吻合。這 項巧合,究竟出自無心,抑或有意安排?實難臆斷。然而,從家族的地理位置觀察,其間奧妙,恍然有解。前述廣東番禺令惠安李愷(歷官至吏部郎中),於明嘉靖 16年(1537)因晉江熙春巷(今鯉城區中山中路通政巷)庠生李克振循譜證實為李邴族裔,其<奠始祖合族文>就提到「熙春多李氏」;此外, 明崇禎16年(1643),太子少保、戶部尚書晉江黃景昉<(李氏)晉惠房譜序>也提到「太師....南渡入泉,居熙春巷,奕世貴顯,而熙春以名。」熙春巷距李衷一家族在文庙大門外的「自然軒」不到1公里 ;距東街蔡巷 /第三巷也僅1.5公里。從南宋初到明末,歷時約五百多年,李邴族裔在這小城空間衍蕃散播,應該是極為平常可信的。從安溪仙景李氏族譜存錄歷代修譜的序文中觀察, 熙春李氏譜在敦睦系聯李邴族裔方面,實際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。它在明嘉靖16年(1537)挽回惠安李愷李慎兄弟家族歸宗認祖;在明末協助文廟大門外李衷一的儒林李氏系聯始祖李邴宗脈;在乾隆6年(1741),東街第三巷李邴宗祠落成時,協助安溪仙景李氏系聯上始祖李邴宗脈。第三巷李邴宗祠的落成,促成泉州八邑李邴族裔首度大團結,並且正式以「仙景」堂號系聯各地族裔。從熙春李氏譜誤傳李邴之後有四房(應有五房),及原屬二房李維之孫的亢宗誤接為四房李 綸後裔,可知熙春李氏對李邴族裔的世系關係也未盡瞭解。另從李愷撰<祭始祖宋太師文肅公墓文>提到「荒碑斷碣」,顯示李邴族裔從南宋末至明代 中晚期三百多年間,族系已趨沒落,缺乏主流宗脈維繫。族裔分崩離析,族系資訊漸次汩沒,必然流失許多族裔,而成迷源宗族;誠可悲也!
      所幸,因「仙景」堂號的標誌,泉漳一帶族裔或有可能歸宗再敘宗誼;台灣族裔雖號稱望族,但散居各地,殊少交集,誠需創辦機構,以敦睦族誼。素仰   宗長在文教領域的傑出經歷,謹歷陳近年觀察所知,祈請 賜教為盼。 耑此, 敬頌
新年如意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俊英 謹上 24.12.'1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-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