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乾隆25年(1760)閩浙總督楊廷璋曾繪製《台灣民番界址圖》,當時新界藍線在海山庄三座厝東、石頭溪西岸;界內紅線道路則連貫海山庄、三座厝、石頭溪厝、下南靖厝、尖山庄等;界河以東,為荒埔、荒田。從這說明1760年石頭溪(現稱大漢溪)以東的三峽仍是一片荒煙蔓草;當時的石頭溪大約就是現在三峽、鶯歌、樹林三個鎮市的轄區分界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海山庄的開拓,傳說早在康熙24年(1685),泉州人陳瑜即獲得海山庄墾照,招佃開墾鶯歌南靖厝。惟有古契可稽者,首推康熙52年(1713)墾戶陳和議(雞籠通事賴科與鄭珍、王謨及朱焜侯等四人合夥)請墾淡水保海山庄。(筆者懷疑早先的陳瑜是陳和議的誤傳。)康熙56年(1717)陳夢林《諸羅縣志‧雜記志》說:「擺接附近,內山野番所出沒,東由海山出霄裡,通鳳山崎(今新竹縣湖口鄉鳳山村)大路。海山舊為人所不到,地平曠,近始有人耕作,而內港之路通矣。」證明海山庄的開拓,要到康熙52年以後始為人知;它的對外交通是往南經霄裡,連接鳳山崎的大路。從此,自中南部往淡水的內港(內陸)之路就貫通了。


        從乾隆25年《台灣民番界址圖》觀察,所謂海山庄並不包括三角湧在內;三角湧在當時尚未開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-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